作為物理治療師,在樂仁啟智中心的工作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面向。 體適能活動,感統活動,員工教育,輔具教具設計,在在都和醫療臨床的工作,有很不同的體認。 這裡容我做一些些的心得分享和記錄,也歡迎一起討論喔
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
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
【輔具製作】安全帶
輔具製作
【安全帶】
製作團隊: 劉俊賢‧林玫禪‧陳佩琪
一、 製作動機
當服務對象在使用跑步機活動時,因為故意,或者是肢體功能不佳;認知不足;或無安全意識等非故意因素。偶會發生一些狀況。例如:突然停下腳步或腳步變慢而順著履帶滑下;踩在跑步機的邊條上,回到履帶上時卻因速度差而滑倒…等等。雖然跑步機都有連結到使用者身上的安全裝置,旁邊也都有人員特別照顧,但當狀況發生時,即使啟動安全裝置,但服務對象仍可能因為失去平衡而受傷。因此為減少,甚至完全避免此類傷害的造成,故設計並製作此項輔具,希望能讓服務對象在使用相關運動設備時,更安全,更安心。
二、 製作材料:
帆布織布 / 泡棉 / 魔鬼沾 / 魔鬼沾束帶(現有)
半圓形鐵環 / 口字型扣環 / 日字型扣環 / 中型鐵鉤。
★
以上材料使用之規格及數量,於製作方法中說明。
三、 製作方法:
(1) 取帆布織布105 X 10(公分)2條,並裁相同尺寸泡棉一塊。將2塊帆布織布中間夾入泡棉。然後再取適當120 X 2(公分)1條帆布織布做收邊布,縫合固定使之美觀,此為安全帶主體。
(2)於安全帶主體外側中間,取160 X 4(公分)的帆布織布,整段縫合固定於安全帶主體上做為中間帶,超出的游離端約55公分。取魔鬼沾的粗糙面40 X 4(公分),自游離端末端開始縫上作為扣帶。再取魔鬼沾的絨毛面約70 X 4(公分),自魔鬼沾的粗糙面末端接續縫上。
(3)由安全帶本體的另一端每隔8公分,縫上一個口字型扣環,作為腰圍調整用的腰圍調整扣環。
(4)取腰帶的中間點,將半圓形鐵環縫上,作為胯下帶的扣環。於安全帶靠近魔鬼沾的末端,縫上另一個半圓形鐵環,作為胯下帶的扣環。
(5)以腰帶終點基準點,左右距離約15公分處,各縫上下2個半圓形鐵環,作為固定帶的扣環。
(6)取帆布織布35 X 4(公分)4條,繞成圓形,取安全帶上適當距離縫合,作為安全帶拉環。以上流程將安全帶主體製作完成。
(7)取帆布織布200 X 5(公分)1條,中間以雙口字型扣環做成調整關節,兩端再各縫上一個中型鐵鉤,製作成固定帶。共製作2條。
(8)取帆布織布140
X 5(公分)1條,中間以日字型扣環做成調整關節,兩端再各縫上一個中型鐵鉤,製作成胯下帶。
(9)以中心現有48公分的魔鬼沾束帶作為配件。
四、 成品說明
五、 使用介紹
(1) 成品製作完成後可包括四部分:
1. 安全帶(主體)
2. 固定帶2條
3. 胯下帶1條
4. 魔術帶2條
(2) 使用流程如下
1. 先將安全帶環繞使用者腰部,調整雙側固定帶拉環向前,將扣帶穿過腰圍調整扣環並調整適當鬆緊度後,反拉黏緊。
2.將固定帶一端扣住安全帶,繞過跑步機前側儀表板,再扣回安全帶。調整固定帶於適當長度,讓使用者軀體與跑步機儀表板之間保持適當距離。此部分為避免服務對象於使用跑步機過程,發生過於後退而跌落的情形。
3.將胯下帶扣住軀幹前方的安全帶扣環,再繞過胯下,扣住軀幹後方的安全帶扣環。此部分目的在於服務對象發生跌倒情況時,增加安全帶的支撐效果。或者避免服務對象刻意要將安全帶自上方脫下的情形。
4.將魔鬼沾束帶穿過安全帶拉環,再與跑步機兩側的扶手扣住後黏緊。拉環可讓指導人員協助服務對象矯正身體重心。而利用魔鬼沾束帶扣住兩測,可讓服務對象身體重心維持在跑步機履帶中間。
5.使用安全帶不一定需要用到全部配件,可簡單使用固定帶藉以提醒服務對象身體過度後移,也可完全使用以增加使用者的安全。對於重度肢體障礙或有癲癇之服務對象,仍建議使用懸吊系統較為安全。
六、 製作心得
安全帶的雛形在去年就已經製作出來。之間歷經許多的使用測試,才改良到現在的款式及配備。有一些設計上的改變,大概列舉如下:
1.原本為一條腰帶加上一條胸帶,但發現胸帶很容易下滑,而腰帶又容易因活動而上移,且兩件式的製作成本過高,因此簡化成目前的一件式。
2.扣環原本使用成本較低的塑膠製品,但使用數次之後即被拉扯破壞。因此全部更換為不銹鋼材質。且原本使用較細的扣環,也因被拉扯破壞,又再更換為目前的厚度規格。
3.安全帶原本僅設計兩個拉環,但發現不同腰圍的使用者,會造成拉環的相對位置不一,而不方便使用。因此增加為四個拉環。
4.所有拉環或扣環縫合固定處均曾被拉斷,因此製作時,固定處的縫合均使用車逢且加強固定。
5.新製作的安全帶,可符合各種腰圍尺寸使用,而中心原有之藍色安全帶,也可簡單縫上拉環一併使用。
6.部分使用者會去拉開魔鬼沾,使安全帶鬆開。因此對於此類使用者,於其專用安全帶的魔鬼沾末端,加上兩個小拉環,並以安全拉環固定魔鬼沾末端的拉環。使之無法完全拉開。
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
iOS-樂器app:MadPad HD(作為溝通板使用)
使用目的:
作為溝通板使用https://itunes.apple.com/tw/app/madpad-hd-remix-your-life/id460309682?l=zh&mt=8
使用原因:
利用短片的模式取代圖片,讓溝通板展示的功能更活潑.內文:
這款App很妙,很難歸類.簡單的說這款App介面有3 X 4共十二格.每一格可以錄製約5秒的短片.然後操作者可以依照節奏點選這十二格,讓發出短片播放時放出的聲音形成類似樂曲的節奏.也因為這樣的介面,有點類似傳統科技AAC的介面.再加上短片本來就是有畫面和聲音.而且這樣的畫面不同於圖卡的靜態圖片,而是動態的影片.因此讓我聯想到一些需求的表達,是否可以用影片來表達.再加上這樣的介面就形成了另類風格的AAC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iOS-文件閱覽app:ezPDF Reader(可製作簡易溝通板)
使用目的:
替代一般AAC溝通板。https://itunes.apple.com/tw/app/ezpdf-reader-pdf-reader-annotator/id407445075?l=zh&mt=8
使用原因:
pdf可製作類似溝通板的介面文件,而透過此款程式,在iPad上操作,便可達到溝通板的功能。內文:
傳統科技型AAC介面基本上就是4-12格不等的格子,然後格子內置入圖片,再針對該位置錄製聲音,當按下該圖片時,便能發出相對應的聲音。之前在電腦界面操作時,會利用word畫出格子,並將預設圖片放入。轉成pdf檔案之後,再利用Acrobat pd程式將圖片區域點選,然後超連接相對應的聲音。例如一張A4規格的版面,畫分成八等份之後,分別放入狗貓等八種不同的動物,在利用上述過程連結各自的叫聲。這樣的設計主要是配合觸控式電腦螢幕使用。
後來突然想到,若將這個文件放到iPad上,利用iPad來操作,這樣不就是一個溝通版了嗎?但是找了幾款可以閱讀pdf文件的App,都只能展示畫面部分,沒有辦法做到點選發聲。經過搜尋後找到這款付費App,因此就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了。
這樣的製作過程好處是,教保員只要提供圖片和聲音檔案,剩下的可以由我們製作。缺點是不能即時製做,而且需要兩套PC版的程式作配合。但只要擁有程式並習慣操作,製作的速度倒是蠻快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
iOS-溝通板app:iCan
備註:
目前在App Store下架,Android版本好像可在遠傳市集找到。使用目的:
替代一般AAC溝通板。讓圖卡與語音的結合更簡單。
使用原因:
提供服務對象作為溝通板(AAC)使用。使用目的:
1.全中文介面。
2.可即時製作圖卡(照相,錄音)。
3.可將圖卡組合成句子再發音。
內文:
網路上尋尋覓覓可以作為溝通板的介面程式,在國外有非常多的種類,但要嘛價格不匪,甚至有的是以年計費。再者大多是英文介面,語言不同使用起來就是不這麼自然。而我們要的功能其實很簡單,1.能夠利用網路搜尋或直接照相製作圖卡。
2.有錄音功能。
3.能夠將圖片與聲音整合在一起,讓我們單點圖片時能夠發出聲音。
4.介面盡量簡單,最好是中文介面。
於是在市場上找到了這款。這款App是由台灣科技大學唐玄輝教授團隊研發,是2011年經濟部工業局主辦app比賽的冠軍。那一年同步發表了iOS以及Android版本。下載使用後,還曾經與發表團隊聯繫過使用的一些心得。這款App當初是針對自閉症對象使用的,但使用介面很合乎各種類型的使用。而且他的功能完全符合上面我提到的基本需求,因此我們也開始在中心推行。
不過很可惜的是,在句子的組成部分,因為圖片是以拖曳的方式,拖到下方以形成對話,而我們使用的對象當時挑選的是腦麻患者,而腦麻患者在iPad操作上,並不易達成拖曳這麼長的距離,原本想反應給製作團隊,看是否將這部分做修改以適合腦麻患者使用,不過很可惜,因為種種原因,這款App就在APP Store下架了。不過Android版本還是持續可以找到。下方是他們團隊的FB及部落格。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iCANAPP
http://twican.weebly.com/blog-370963385326684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iOS-電腦桌面遠端遙控app:splashtop
使用目的:
1.利用iPad操控電腦,讓不懂使用滑鼠鍵盤的服務對象也能簡易的操作電腦部分功能。2.讓服務對象操作電腦上的程式,如flash遊戲。
使用原因:
1.iPad無法播放flash類的檔案,因此可以透過此App讓服務對象藉著操作iPad,以進行教保員想進行的活動內容。同質性App:
《TeamViewer》內文
一開始使用這款App,其實很簡單的原因是:懶。躺在床上懶得爬起來關電腦,就可以用這款程式操作。後來有時到了學校,臨時需要家中檔案時(前提是家中電腦是開機狀態),可以操作家中電腦做上傳動作。或者親友電腦需要幫忙修理,也可以透過此程式在家中進行。不過在更新之後,若是進行區網外的操作便需要收費,因此現在區網外的操作便改用《TeamViewer》來進行。該公司除了此款產品外,還有幾款產品也很不錯,如《Xdisplay》是可以將ipad當成電腦的第二螢幕,《CamCam》可以看到電腦攝影機的畫面。不過也因為區網外操作需收費的原因,目前使用機率就比較低。
目前在中心使用的方式,其實有一點像是把iPad當成觸控板的使用功能。因為對於沒有學習過電腦操作,或者肢體障礙的服務對象,要他們重新學習滑鼠操控,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肢體障礙還可以利用各項電腦輔具克服,但智能障礙的服務對象,要他們認知到螢幕上的小游標是利用滑鼠來操作,這實在很困難。若利用此程式來操作,要按哪裡,直接在iPad上按一下就可以了,這減少了我們需要教導服務對象使用滑鼠的過程。
其實像家中有小朋友的,多少都會有一些電腦小遊戲,如巧連智或者幼稚園給的一些遊戲片,都需要在電腦上進行操作。如果不想讓小朋友每次使用都做到電腦前,那麼也可以利用此App進行操作。
這樣的操作型態,因為是兩個人用不同的介面,共同操作一台電腦,所以也可以設計在互動或教學內。像每次和我女兒要一起製作圖卡時,我們會先用電腦Google照片,我操作電腦,我女兒就利用iPad來捲動頁面選擇圖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iOS-影音app:XBMC
使用目的:
播放影片,音樂,圖片等多媒體。使用原因:
1.可透過網路直接讀取區網內電腦內的檔案。2.支援全格式影片,包括ISO格式。
3.不能airplay輸出,但能airplay輸出。如果智慧型手機內的檔案,可以投影到iPad上。
內文
自從使用了《airvideo》之後,提供服務對象影片欣賞的問題解決了,不過後來自己買了一台硬碟播放機,可以透過網路芳鄰直接讀取電腦裡面的影片,不用等待,且可以重現原影片畫質。就想是否可以在iPad裡找到App提供類似的功能。經過爬文之後,找到這款號稱iPad上最完美的影片播放器《XBMC》。先決條件是必須先將iPad做越獄的動作。使用後發現這款App的使用比《airvideo》還方便。《XBMC》在使用上做幾項比較:優點:
1.支援影片,照片,音樂的播放,基本上活動會使用的多媒體都能呈現。
2.選取介面類似電腦,能讓使用者直覺式的選擇要播放的多媒體檔案。
3.播放影片時,一樣有記憶點的功能,能記住上次播放此影片時最後欣賞的位置。
4.全格式支援,連iso檔(dvd格式)也都能夠直接播放,這是《airvideo》做不到的部份。
缺點:
1.不支援airplay輸出功能,因此只能夠用iPad鏡像輸出的方式將畫面及聲音傳到Apple TV。若電視部分無法調整寬螢幕顯示,會變成僅畫面中間有影像,55吋的電視看起來剩下32吋,這部份很可惜。
其他:
1.也有PC版本的《XBMC》,介面設定和iPad版本一模一樣,也同樣支援全格式。
2.雖然不支援airplay輸出,但支援airplay輸入。這點很特別,意思是若工作人員自己的手機(android 或 ipone),裡面有一些多媒體資料,可以投影(注意:檔案還是存在手機本身)到iPad上,換成較大的螢幕以供欣賞。雖然這點功能有點雞肋,但電腦版本的就好用很多(電腦螢幕大很多)。換句話說,即使沒有Apple TV,也可以將電腦直接連結投影機或大螢幕,便能在播放多媒體上達到與Apple TV類似的功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
iOS-影音app:airvideo
使用目的:
播放影片使用原因:
1.不需在電腦端做轉檔或轉移的動作。2.可以透過網路播放區網內,甚至區網外電腦的影片。
同質性App:
《XBMC》內文
想在apple的產品上看影片(電影類的),基本上都要先轉檔成mp4格式,播放起來才會順。如果想利用一些App來播放其他格式如mkv, RM檔,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格式支援度不夠,或者需要硬體規格的問題出現。所以在樂仁想要利用iPad播放影片給服務對象看,會牽涉到兩個問題。
第一:影片要轉檔又要傳輸,而且每一台都要做一樣重複的動作。現在的電影動輒4-8G的大小,轉檔花時間,還可能佔用到電腦資源而無法做其他工作。轉檔如果不成功,哎呀!那就辛苦都付諸流水了。因此在嘗試過一陣子的轉檔後,我放棄了,除非這部影片會有比較高的頻率使用,那我才會做轉檔的動作。
第二:工作人員挑選的影片可能不是服務對象想看的。以樂仁為例,一位有行為問題的自閉症服務對象,很容易暴走。你可以想像快一百公斤的人肉坦克車,以打橄欖球衝鋒的方式在中心內橫衝直撞,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(自行腦補)。所幸教保員在不斷的嘗試中發現可以利用iPad播放影片的方式,讓他稍微鎮定一節課。但問題來了,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可以讓他維持一節課以上的安靜。而且就算挑對影片了,可以維持的次數也不多。因此不斷的轉換影片,是我們必須要克服的問題。
基於以上兩點,所以首先選擇了《airvideo》這個App。這個App很多人介紹,而我們會採用的原因如下:
1. 可以藉由網路連入區網內(甚至區網外,但會較慢)的電腦主機,進入預先設定好的資料夾挑選影片。這讓我們不用再做事前的準備。(省得白花工)
2. 每部影片都能夠稍微預覽一下內容,即使播放了幾分鐘,發現影片挑得不適當,停掉再另外挑選影片就好。而這中間的播放模式有點類似看youtube上面的影片,點選好後,幾秒鐘的時間,便可以開始播放,而且還可以自選播放時間點。上次沒看完的,會自行記錄上次結束的時間點,然後接續播放。
3. 全影片格式支援,目前使用起來幾乎沒有不支援的格式,包括mkv,RM檔等較難播放的都支援。也支援外掛字幕(雖然只支援SRT格式的字幕,但已經足夠了。)
4. 教保員如果發現某部影片,是服務對象的喜好,可以在iPad上直接設定,電腦便會開始轉檔,而不用再交代行政人員做準備。
5.支援airplay,因此可以直接透過Apple TV傳輸到電視或投影機上,供大家一起欣賞。而且這過程中iPad可以讓螢幕暗掉,不需保持螢幕開啟狀態。上次試過看一部2小時的影片,電量下降不到2%。而這個功能也是另外一款影音App:《XBMC》所不能做到的。
因此我們目前要做的工作,就只要將準備好的影片放在電腦的特定資料夾內,教保員要使用時,便直接拿iPad走去做使用即可。少了轉檔,少了傳輸,人生一片光明阿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下介紹使用方式(如果空白,請等我有空...)
平板電腦在身障機構的使用-源起
當初平板電腦出現的時候,第一個想法就是我要...(我是3C控),第二個想法就是,這樣的裝置,非常符合樂仁服務對象來使用。因為樂仁有學前及成人部門,學前發展遲緩的孩子,本來就有一些觸控裝置在研發,以適合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認知學習使用。但成人部門這些18歲以上的對象,除了一兩位腦麻患者,因為認知或智力尚可,可能在學齡階段有接觸並學習電腦操作外,其他智能障礙的服務對象,連生活自理能力或溝通能力都有困難,根本不會有機會接觸這些科技的東西。
使用iPad後,休閒生活當然不用說,我也嘗試在對服務對象的治療,以及自己的文書工作等開始使用iPad。有人會疑問,物理治療師的治療工作,要怎麼融入iPad?很簡單,就是很單純的將iPad當成增強物。例如:訓練坐到站的動作時,可以將原本拿球放入高處桶子的活動設計,改成站起來操作某個App。原本某個枯燥的擺位動作,需要給予計時或者很多鼓勵,現在開啟iPad放段影片,或者開啟某個遊戲介面,不用再一直要求他們維持動作,很自然的就可以持續比原來目標還久的時間。
而在嘗試各種App的同時,找到了台灣科技大學唐玄輝教授團隊開發的《iCan》溝通板程式(101年)。讓iPad的使用進入輔具應用的階段,而今年(102年)也在搜尋一款《iMicroPhone》的下架程式時,意外的認識了該App的作者KNY陳先生,不但承蒙陳先生免費將該款App寄給我們使用,更透過他動員了各項網路資源(茲列於文後),為我們搜尋更合適的App。
因此,我想開始記錄在樂仁使用的各項App,作為自己記錄也好,作為同仁參考使用也好。也希望未來樂仁若能募得更多的平板時,能將這項科技發明所帶來的便利,造福中心的服務對象們。
使用iPad後,休閒生活當然不用說,我也嘗試在對服務對象的治療,以及自己的文書工作等開始使用iPad。有人會疑問,物理治療師的治療工作,要怎麼融入iPad?很簡單,就是很單純的將iPad當成增強物。例如:訓練坐到站的動作時,可以將原本拿球放入高處桶子的活動設計,改成站起來操作某個App。原本某個枯燥的擺位動作,需要給予計時或者很多鼓勵,現在開啟iPad放段影片,或者開啟某個遊戲介面,不用再一直要求他們維持動作,很自然的就可以持續比原來目標還久的時間。
而在嘗試各種App的同時,找到了台灣科技大學唐玄輝教授團隊開發的《iCan》溝通板程式(101年)。讓iPad的使用進入輔具應用的階段,而今年(102年)也在搜尋一款《iMicroPhone》的下架程式時,意外的認識了該App的作者KNY陳先生,不但承蒙陳先生免費將該款App寄給我們使用,更透過他動員了各項網路資源(茲列於文後),為我們搜尋更合適的App。
因此,我想開始記錄在樂仁使用的各項App,作為自己記錄也好,作為同仁參考使用也好。也希望未來樂仁若能募得更多的平板時,能將這項科技發明所帶來的便利,造福中心的服務對象們。
Facebook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NYChen
Blog : http://kny.cc
寫程式建立美好的明天
Code For Tomorrow : http://codefortomorrow.org/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