輔具分類介紹
ISP之輔具使用記錄表單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作為物理治療師,在樂仁啟智中心的工作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面向。 體適能活動,感統活動,員工教育,輔具教具設計,在在都和醫療臨床的工作,有很不同的體認。 這裡容我做一些些的心得分享和記錄,也歡迎一起討論喔
99年度教具製作
【變高變低-伸縮桿遊戲組】
製作團隊: 劉俊賢‧林玫禪‧陳佩琪
一、 製作動機
希望製作一組能夠調整高度的活動設備,藉以讓學員在活動的過程中,進行蹲下、站起、抬手等動作,讓肢體與軀幹達到彎曲、伸直、延展及旋轉的目的。並藉由此設備將現有的一些器材融入,設計新的遊戲方法及規則,讓活動能同時達到娛樂及訓練的效果。
二、 製作材料:
5米伸縮桿2支,T型水管頭2個,旗桿底座2個。白鐵管6尺2支,白鐵管8尺1支,尼龍繩一卷,鑰匙扣數個,小型螺絲起子2支。(其他材料見相關活動)
三、 製作方法:
0. 基本道具製作: A. 將伸縮桿前端的螺旋頭切掉,套上T型水管頭。伸縮桿底部黏貼膠帶加粗,插入旗桿底座固定。並在伸縮桿上標示高度。 B. 將6尺白鐵管中間鑽孔,8尺白鐵管2端鑽孔,T型水管頭中間鑽孔。 C. 尼龍繩依照要長度裁剪,兩邊綁上鑰匙扣。 依照伸縮桿的組合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1. 伸縮桿-T型桿:將6尺鐵桿套入T型水管頭內,將中心點對準T型水管頭中心點,插入小螺絲起子固定。(圖一) 2. 伸縮桿-尼龍繩:將所需長度的尼龍繩,穿入T型水管頭內,以鑰匙扣扣住固定。(圖二)
3. 伸縮桿-長鐵桿:將8尺白鐵管兩端分別插入伸縮桿,將兩端的鑽孔對準T型水管頭的中心點,插入小螺絲起子固定。(圖三)
|
| ||
|
四、 內容介紹
依照上述三種基本伸縮桿組合方式,配合不同的道具,各自可發展出數種不同的玩法如下:
A. 伸縮桿-T型桿 | ||||
丟圈圈(單人或多人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P.3 | ||
套圈圈及掛圈圈(多人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P.5 | ||
B. 伸縮桿-尼龍繩 |
| |||
競賽場-羽球/排球/棒球(雙人或多人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P.7 | ||
打擊練習場-羽球/排球/棒球(單人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P.9 | ||
大風吹(單人或雙人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P.11 | ||
C. 伸縮桿-長鐵桿 |
| |||
接拋球練習(單人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P.13 | ||
自投羅網(多人)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P.15 | ||
五、 製作心得
伸縮桿遊戲組的基本道具是固定的,但隨著搭配道具的不同,可以延伸出多樣化的玩法。即使到發表的今天,我們仍然在發展不同的活動。歡迎各位老師能夠發揮想像力,加入不同的元素,設計不同的遊戲及玩法,增添更多的趣味及訓練目的。
丟圈圈
【活動介紹】:
夜市丟圈圈是大家童年的回憶,藉由投擲與撿拾圈圈的過程中,達到全身活動的目的。
【使用道具】:
伸縮桿-T型桿 / 小型呼拉圈多個
【活動人數】:
單人或多人
【活動方式】:
1. 在不能直接放入的前提下,調整T型桿與投擲者相對距離。
2. 讓投擲者將小型呼拉圈以投擲方式,套入T型桿。
3. 指導投擲者的姿勢及方法。
準備動作:側身弓箭步,頭部正面向前,注視目標。肩關節上舉內收,手肘彎曲,手掌抓住呼拉圈使呼拉圈圓形面與地面平行。
投擲動作:腳步不移動,轉腰向前的同時做出肩關節外展,手臂伸直,並以甩腕方式將呼拉圈擲出。投擲前可以將手臂彎曲伸直反覆幾次,以測試投擲軌道。
技巧指導:
(1) 側身的方式較容易讓圈圈往前飛行,若正面朝前,易使圈圈向側邊飛出。
(2) 手臂伸直與放開呼拉圈的時機協調為較難的精細控制,控制不佳的投擲者可給予投球訓練。或者縮短投擲者與T型桿距離,以雙手投擲的方式丟入。
重點導引:丟圈圈的動作與投擲飛盤類似,但技巧難度比投擲飛盤高。飛盤較輕,且擲飛盤只需控制路線即可。丟圈圈除呼拉圈較重且需控制路線外,尚須控制讓呼拉圈成拋物線套入T型桿內。
4. 撿拾呼拉圈。可自由撿拾,或要求屈膝蹲下撿拾。
5. 遊戲規則:
(1) 計分制:不限時間,投擲相同數目圈圈,計算有投入的圈圈數,數量多者獲勝。每次一人進行。
(2) 計時制:固定時間內,不限投擲圈圈數,計算有投入的圈圈數,數量多者獲勝。每次一人或二隊進行。
(3) 計時制:固定數量圈圈,先將圈圈全部投入T型桿的隊伍獲勝。但未投進的圈圈需撿拾起後再投。每次可一人或兩隊進行。
【活動主要目的】:
1. 上肢的協調訓練,特別是腕關節與掌指關節的協調。
2. 手眼協調訓練。
3. 軀幹旋轉訓練。
【活動次要目的】:
1. 上肢關節活動及肌力訓練
2. 下肢肌力訓練
3. 重心控制能力
【活動照片】:
|
|
|
|
套圈圈和掛圈圈
【活動介紹】:
在套圈圈與掛圈圈的過程中,達到上肢及背部的伸直與延展,及下肢的屈曲。
【使用道具】:
伸縮桿遊戲組-T型桿 / 小型呼拉圈多個
【活動人數】:
多人
【活動方式】:
1. 將兩種伸縮桿-T型桿依照使用者身高及訓練目的調整高度。
2. 套圈圈:伸縮桿-T型桿(不含白鐵管)讓投擲者將小型呼拉圈以單手或雙手拿高,套入T型桿。並蹲下將小型呼拉圈放置到地面。反之亦然。
3. 掛圈圈:伸縮桿-T型桿(含白鐵管)讓投擲者將小型呼拉圈以單手或雙手拿高,掛上T型桿的橫桿。反之亦然
4. 技巧指導:
(1) T型桿設置與使用者身高相同,可練習肩關節90度以上的動作。
(2) T型桿設置與使用者舉手高度相同,可練習肩關節的完全角度動作。
(3) T型桿設置超過使用者舉手高度,除可練習肩關節的完全角度動作外,還可練習腕關節的活動。
(4) T型桿設置超過使用者舉手高度加上呼拉圈的高度,可要求使用者踏上小板凳後再套入或掛上T型桿。
(5) 套圈圈的動作可讓使用者以雙手持圈圈的方式套入,再全蹲並將圈圈輕放到地,藉以達到背部的延展及下肢的屈曲。
5. 活動規則:可用兩種相同的T型桿,或不同的T型桿進行活動。
(1) 計時制:固定數量圈圈,計算使用者來回於兩隻T型桿的時間,計算完成移動圈圈的總時間,時間較少者獲勝。每次一人或一隊進行。
(2) 非競賽:兩隊分別由不同方向行進,保持兩邊都有圈圈可拿。
【活動主要目的】:
1. 上肢的協調及上肢肌力訓練。特別是肩關節彎曲肌群。
2. 肩關節的主動性完全關節角度活動。
3. 軀幹及頸部伸直肌群肌力訓練。
【活動次要目的】:
輔具:安全帶(安全輔具)
100年度輔具製作
【安全帶】
製作團隊: 劉俊賢‧林玫禪‧陳佩琪
一、 製作動機
當服務對象在使用跑步機活動時,因為故意,或者是肢體功能不佳;認知不足;或無安全意識等非故意因素。偶會發生一些狀況。例如:突然停下腳步或腳步變慢而順著履帶滑下;踩在跑步機的邊條上,回到履帶上時卻因速度差而滑倒…等等。雖然跑步機都有連結到使用者身上的安全裝置,旁邊也都有人員特別照顧,但當狀況發生時,即使啟動安全裝置,但服務對象仍可能因為失去平衡而受傷。因此為減少,甚至完全避免此類傷害的造成,故設計並製作此項輔具,希望能讓服務對象在使用相關運動設備時,更安全,更安心。
二、 製作材料:
帆布織布 / 泡棉 / 魔鬼沾 / 魔鬼沾束帶(現有)
半圓形鐵環 / 口字型扣環 / 日字型扣環 / 中型鐵鉤。
★
以上材料使用之規格及數量,於製作方法中說明。
三、 製作方法:
(1) 取帆布織布105 X 10(公分)2條,並裁相同尺寸泡棉一塊。將2塊帆布織布中間夾入泡棉。然後再取適當120 X 2(公分)1條帆布織布做收邊布,縫合固定使之美觀,此為安全帶主體。
| |
(2)於安全帶主體外側中間,取160 X 4(公分)的帆布織布,整段縫合固定於安全帶主體上做為中間帶,超出的游離端約55公分。取魔鬼沾的粗糙面40 X 4(公分),自游離端末端開始縫上作為扣帶。再取魔鬼沾的絨毛面約70 X 4(公分),自魔鬼沾的粗糙面末端接續縫上。
| |
(3)由安全帶本體的另一端每隔8公分,縫上一個口字型扣環,作為腰圍調整用的腰圍調整扣環。
| |
(4)取腰帶的中間點,將半圓形鐵環縫上,作為胯下帶的扣環。於安全帶靠近魔鬼沾的末端,縫上另一個半圓形鐵環,作為胯下帶的扣環。
| |
(5)以腰帶終點基準點,左右距離約15公分處,各縫上下2個半圓形鐵環,作為固定帶的扣環。
|
(6)取帆布織布35 X 4(公分)4條,繞成圓形,取安全帶上適當距離縫合,作為安全帶拉環。以上流程將安全帶主體製作完成。
| |
(7)取帆布織布200 X 5(公分)1條,中間以雙口字型扣環做成調整關節,兩端再各縫上一個中型鐵鉤,製作成固定帶。共製作2條。
| |
(8)取帆布織布140
X 5(公分)1條,中間以日字型扣環做成調整關節,兩端再各縫上一個中型鐵鉤,製作成胯下帶。
|
(9)以中心現有48公分的魔鬼沾束帶作為配件。
| |
四、 成品說明
|
五、 使用介紹
(1) 成品製作完成後可包括四部分:
1. 安全帶(主體)
2. 固定帶2條
3. 胯下帶1條
4. 魔術帶2條
(2) 使用流程如下
1. 先將安全帶環繞使用者腰部,調整雙側固定帶拉環向前,將扣帶穿過腰圍調整扣環並調整適當鬆緊度後,反拉黏緊。
| |
2.將固定帶一端扣住安全帶,繞過跑步機前側儀表板,再扣回安全帶。調整固定帶於適當長度,讓使用者軀體與跑步機儀表板之間保持適當距離。此部分為避免服務對象於使用跑步機過程,發生過於後退而跌落的情形。
| |
3.將胯下帶扣住軀幹前方的安全帶扣環,再繞過胯下,扣住軀幹後方的安全帶扣環。此部分目的在於服務對象發生跌倒情況時,增加安全帶的支撐效果。或者避免服務對象刻意要將安全帶自上方脫下的情形。
| |
4.將魔鬼沾束帶穿過安全帶拉環,再與跑步機兩側的扶手扣住後黏緊。拉環可讓指導人員協助服務對象矯正身體重心。而利用魔鬼沾束帶扣住兩測,可讓服務對象身體重心維持在跑步機履帶中間。
| |
5.使用安全帶不一定需要用到全部配件,可簡單使用固定帶藉以提醒服務對象身體過度後移,也可完全使用以增加使用者的安全。對於重度肢體障礙或有癲癇之服務對象,仍建議使用懸吊系統較為安全。
六、 製作心得
安全帶的雛形在去年就已經製作出來。之間歷經許多的使用測試,才改良到現在的款式及配備。有一些設計上的改變,大概列舉如下:
1.原本為一條腰帶加上一條胸帶,但發現胸帶很容易下滑,而腰帶又容易因活動而上移,且兩件式的製作成本過高,因此簡化成目前的一件式。
2.扣環原本使用成本較低的塑膠製品,但使用數次之後即被拉扯破壞。因此全部更換為不銹鋼材質。且原本使用較細的扣環,也因被拉扯破壞,又再更換為目前的厚度規格。
3.安全帶原本僅設計兩個拉環,但發現不同腰圍的使用者,會造成拉環的相對位置不一,而不方便使用。因此增加為四個拉環。
4.所有拉環或扣環縫合固定處均曾被拉斷,因此製作時,固定處的縫合均使用車逢且加強固定。
5.新製作的安全帶,可符合各種腰圍尺寸使用,而中心原有之藍色安全帶,也可簡單縫上拉環一併使用。
6.部分使用者會去拉開魔鬼沾,使安全帶鬆開。因此對於此類使用者,於其專用安全帶的魔鬼沾末端,加上兩個小拉環,並以安全拉環固定魔鬼沾末端的拉環。使之無法完全拉開。